女主人范儿

过期稿儿

八卦周刊替我们留意到,过气中年女星陈法蓉新交了富商男友,立刻抖起来,全身上下名牌装备。为了坐实这段关系,陈法蓉使出几手绝活:24小时贴身黏人看牢男友;不断在媒体面前公开两人关系;不时在男友家一坐半个下午,显示女主人身份。

我们都知道女星嫁豪门之路很辛苦。香港总共那么几个有适龄富商,他们几乎是所有女星的最佳归宿,竞争激烈,所以一旦遇到一个情投意合的,要马上落定,恨不能在他身上盖一个章,以示名草有主,生人请勿骚扰。

有的普通女人找对象,虽然不至于奇货可居,可一旦认了真,也有这种划地为牢的架势。首先就得在对方床头、钱包扉页、手机屏保、电脑桌面上换上自己的相片儿,这样做有两层意思,一是方便你无时不刻地想起她;二是向外人展示自己正牌女友的地位。

有的女友喜欢接听对方的手机,故意暧昧地说:“哦,他在冲凉呢,有什么事我帮你转告。”也许真是熟不拘礼,但是打电话的人很尴尬,好像无端充当了第三者似的,连连道歉。又或者像《欲望都市》里的凯利小姐,即使不同居,只是偶尔上门幽会,也想方设法要在对方屋内留下点私人物件,表示雁过留声,人过留名。拖鞋睡衣牙刷香水,这些香艳的道具像是会散发女主人的味道,恋爱期间是痴缠的证据,如果没收拾干净,分手以后都能给继任者平添几分郁闷。第一次去男友家过夜,你宁愿穿他的大号男士衬衫,也不愿意他自衣柜拣出一件八成新丝绸睡衣来给你。

而这些都是低段的招数,显得太急躁太生硬,有失优雅的身份。更精明的女人除了物证还要人证:她们迅速地打入男友的朋友圈,闷得要死也要出席他们的聚会,参与他们的话题,绝不允许他们为一个典故狂笑而自己在一边发愣的情形出现。即便话不投机,起码也得在朋友面前塑造一对“贤伉俪”的品牌形象,任哪一个人单独出现都让人觉得别扭。到了这个地步,跟老夫老妻还有什么区别?

然后还要把男友的事全揽过来,干脆成为他的经济人、代言人、经理人……一来表示他对你的信任,二来,一切牛鬼蛇神及可能有的麻烦纠缠,都在我这儿截住吧。这种女人说话喜欢用“我们”开头,听得多了你从她温柔坚定的语气里恍惚能够看见一条长达几十年的人生路,车子房子花园儿子孙子应有尽有。朋友有什么事,她自告奋勇地出面解决,时间长了男友渐渐退居二线,朋友有事自觉地先到老板娘这儿排队挂号。不过你别说,天道酬勤,虽然操劳点,多拉拢几个朋友总也不算件坏事。即便最后没能修成正果,不幸中万幸还有朋友陪你消遣,有时候几个靠谱的朋友,比一个男人更可贵。

加班文化

(过期稿儿)

在去一个公司之前,我们一般都会在面试的时候说两句漂亮话,例如仰慕贵公司文化什么的。或者冠冕堂皇地解释自己的离职原因:和前一个公司的文化不太合拍——其实压根儿就没有人在乎什么公司文化,我们天平上的重要指标是薪水福利、生迁机会、劳动强度甚至是出差补助。至于它是什么样的管理风格,职业经理人应该有足够的能力去适应。

这样的想法其实是非常危险的,“人定胜天”的决心总是让人习惯性地低估困难和高估自己。没错,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然而你只有一颗心,都放在工作上还稍嫌不够,哪有力气逆流游泳。在价值观和自己相悖的公司里做什么都事倍功半,尤其是那些历史悠久的大公司,像古老的黑道家族,各有自己的家法与秩序,差点就编了歌诀让大家背诵。有的公司行事低调作风谦和,跟同事开会稍大声一点就被认为不好合作;有的公司激进进取,听说某公司的文化就是互相challenge(挑战质疑),非此不能体现自己有贡献。如果不能彻底融于公司文化,你很难在这个公司去到太高。

招聘启示上最常写的话是:此职位须经常加班,诚征能承受工作压力之英才。放眼看去简直没有一份工作是不忙的。有什么分别吗?当然有。外企加班是家常便饭,但怎样加,也是公司文化的一部分。有的公司灵活度高,你日日迟到也好,夜夜跳舞也好,不管用什么方法,只要按时交功课,就天下太平。经理级已经不能领取加班费,老板经常周五6点钟布置下任务,命你星期一早上十点前交货。他可没叫你加班,还祝你周末愉快呢。

不过不管怎么说,你总可以在家舒适地冲完凉,吃饱饭,冲一杯香浓的咖啡再开始埋头苦干,倦了播放一段音乐下楼散个步,阴冷的冬夜里甚至可以抱台笔记本坐在被窝里奋笔疾书。

有的公司可不是这个风格,不论有无要事,老板对下班即刻就走的员工有戒心。于是大家齐心协力比赛谁耗得晚,即便无聊地整理文件上网购物也不能走,誓要熬过八点,换得老板的欢心、误餐补助以及出租车费报销钱。试问一个有蜜友有家庭有私生活的人,能忍受这种无价值的煎熬吗?

所以加盟前一定要设法了解该公司的企业文化,以避免因“与公司文化不合”而含恨离开。

贤良淑德

最近又想留长发了,所以忍着没去剪发。现在的发型照朋友的说法是:从某一个角度看上去十分的“贤良淑德”。你若稍微了解我的朋友,就会知道这是一句骂人话。你若稍微了解我,就知道我是“贤良淑德”的反义词。这四个字方面,我除了生活作风一向能拿甲等之外,科科成绩惨淡。

这其实也不算性格问题,我从小不知道主动学习了几次打毛衣,都以失败告终,最后我妈连教也不要教。做饭也不提了,吃不死人已经是最高纲领。人家说越做不好一件事,就越没有兴趣做。有人喜欢做家务,有人大概是出于对家庭及成员的爱,我也爱他们,但是我有其他表达爱的方式。

不过也有我比较爱做的琐事:烫衣服。这种简单机械的劳作,丝毫不费脑子,简直像精神病院分配给患者做的手工,为的不过是让他们分分心,别想太多。而且一件衣服在热气腾腾的烫斗下迅速变得平整,这里面好像有个非常浅显而庸俗的比喻:如果人生的烦恼都可以这样迎刃而解就好了。

所以我烦恼的时候喜欢烫衣服。平时我不连衬衫都不高兴烫,郁闷起来把成个衣橱搬出来,连T恤围巾和袜子都烫一遍。

R级电影的教育意义

s1883860

我想电影采取分级制度的主要原因,一来是不想小朋友们过早知道太多真相,二来是不想小朋友们有样学样。划为R级或者PG18的,不一定光是拳头加枕头,也许是粗口和不良意识。18岁以下的孩子还没形成完整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暂时不能给他们看颓废灰暗的人生,或者知道好人居然也可能没有好报。其实这有什么的呢?从上幼儿园我们就大概猜到世界不是公平的。

我国没有电影分级制度,所以干脆要求所有的电影里,邪恶都不能战胜正义。警察可以被杀死,但是罪犯不可以逍遥法外,以至于十部香港黑帮片有八部到大陆公映要改结局。其实有时候做一个天真的人更危险。比如一个丑孩子,从小被家长夸成一朵花,沾沾自喜惯了,出去让人一个窝心脚踹回来,岂不是更伤心。

至于电影里那些打砸抢的暴力血腥镜头,我觉得很难说对人有什么样的影响。小朋友会模仿洪兴帮马仔抄起西瓜刀互斩吗?还是会模仿超人将内裤外穿在墙头飞来飞去?好的励志电影一样可能有坏影响,即便他们都忙不迭地打上字幕:剧中演员受过专业训练,一切动作不可轻易模仿。

有时候我觉得看R级电影,还更有教育意义。因其血淋淋的场面十分具有醒世功能,效果简单直接如同麦太教育麦兜:有一个小朋友不孝,后来他死了。举个例子来说,从小就经常听大人说,不要把头伸出行驶中的车窗,到处贴着警示贴,交规也有考,我深知这样做的危险在哪里,但是从来也不当回事,一时探头出去东张西望,一时跟后座同学嬉笑打闹,有时还举着相机探出半个身子去乱拍。直到我看到这部叫《11:14》的电影。剧中一个情节,说一伙不良青少年,深夜醉酒(可能还嗑药)飙车,在城中呼啸而过,车是一辆玻璃窗可滑动的van仔,坐在后座的男孩尿急,拉开裤子掏出小鸡鸡就往窗外扫射,恰逢急转弯,车窗失控大力合上,一声惨叫,鸡鸡马上不翼而飞。

我虽然没有那个器官,看完之后仍然面无人色,从此坐在行驶中的车里,再也不会把身体任何部分伸出窗外。

北京人民的思路

上回富大人约我吃饭,路过东四十条的时候,迷惑地说:“我刚到北京的时候,以为是东……40条,这得什么时候才走到啊。后来才知道是东四……十条。”

我笑坏了,还真没想到有人会这么断句。然后转脸就在地铁上,听见人问路:同志,去东……40条是做这趟车么——原来北京以外的人都是这么断句的。

有一名珠海同学跟我说,他家在情侣南路,我本能地问:还有情侣女路?他看了我一会儿:为什么我认识的北京人都这么问我?其他人都知道,还有一条是情侣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