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首歌摇滚专场

结束

2010年,八月二十七。没有达到想象中那种热血沸腾的效果。也许是因为不尽人意的音响效果,也许是因为重感冒让我没法跟着嚷嚷,但其实是因为它不太像一场摇滚演出,它更像是《同一首歌》摇滚专场。不止一个人在台上说:这首歌其实我已经唱恶心了——但是还得唱,因为群众们等着跟他们一起大合唱。当然他们之中的某些人也属于无可奈何,多年来并没有什么新的作品。而那些执意不唱成名曲的人,又没法在现场得到共鸣。所有台上和台下来共襄盛举的,难道不就是为了一次集体回忆么?我当然希望827的怒放如他们所说的是摇滚重新崛起的一个信号,但看上去仍然非常像一个结束。

粉丝

戴着五角星军帽的番薯同学一望而知是崔健的铁杆粉丝。开场前我们猜谁的粉丝最多,我说如果黄家驹活着,一定是他赢。今晚恐怕是许巍。最后根据现场的声浪推断,还真可能是崔健。也只有他敢把自己的冷门歌拿出来唱,大家只好买账,只好冷场……我估半数以上的人没听过《超越那一天》,他们那种想吼一二三四五六七没吼出来的憋屈,像不得不接受没有安歌的怅惘一样,悻悻地回旋在工人体育馆。

连胖得面目全非的何勇都扔拥有强大的粉丝团,唯一可怜的是齐秦。说好了是来摇滚来了,越是看上去不太摇滚的人,越得端出自己最摇滚的一面。已经开始喝茶散步的许巍在进退之间游刃有余,文有蓝莲花,武……人家也有大把早期歌曲可以选。齐秦一边心虚地说:我有时候也会挺摇滚的,一边如我所料地掏出了《纪念日》中的那首《荒》。但是他真的过气了,大家并不怎么受落。我很爱这首《荒》。但是谁规定了不能唱《思念是一种病》?怎么就不能唱《残酷的温柔》?他那种多少知道自己已过气的不自信真令人难过。

窦唯在哪里?
如果说这场演唱会是中国摇滚发展史,那么你们究竟是怎么做到不露痕迹地把窦唯抹去的?我是窦唯的粉丝,我有很多很多话想说,在这一刻我总算知道为什么窦唯再也不想出声了。

摇滚精神就是不上班儿
这里面其实有好几个人我都早对他们失去了希望,比如都已经开始讨厌郑钧。但是在这样的一个晚上还是全体原谅了他们。因为摇滚是那么一件迷人的事儿,跟皮裤铆钉长头发没关系。因为它永远有让人放纵沉沦不想上班儿的魔力,而不上班儿,是多么美好的事儿啊。

这位师奶

菲律宾劫持案幸存师奶

我看《唐山大地震》的时候没有哭。在冯导的定义里我肯定是没有人性了,连番薯也说我:“你真行嘿,平时眼泪说来就来的,这种时候你就能一滴泪都不掉。”

也有同事说:“你们没有孩子,可能是体会不了那种感情。”

我觉得吧,还是不能拿文艺作品来衡量人性。这太依赖于导演的技术了。有人说你别管导演是不是在煽情,就冲这事儿还不够惨么!但事情怎么可以被分割开来呢,一张图片或者短短一个新闻,都可以震撼人。可是电影没拍好,是会让人频频出戏的。我的笑点和泪点其实都蛮低,你知道,我看周星驰的电影都会哭的,而且不光是《喜剧之王》,是《行运一条龙》那种!实情我看到拍得非常好的广告(还不是感人的调调)我都会被折服得热泪盈眶。人家看你电影不哭,就说人家没人性,这简直就像是说:你说我长得不美,是因为你不懂欣赏。

今天新闻里报道香港旅客菲律宾被劫持事件,这位死了老公的师奶,长得很难看,眼泪也不多,她声音细细,虽有一点颤抖,但还算平静地说:“其实我想揽住他一齐死,但是想到三个细佬哥,我们之中士但有一个要活下来……我真是很舍不得他……为什么那么迟来救我们,是不是因为钱?”我当时就掉了泪。

路线性错误不能犯

事到如今我们大概也都知道有些话在公司不能说。比如老板的坏话、自己的隐私以及别人的工资。有些人一辈子天真无邪,口无遮拦,酷爱在办公室里家长里短,老板嫌你聒噪,难以升任高职。但究竟无伤大雅,老板不见得就治你的死罪。但是有些话,可就千万不能说。说了人家会当真,一定大帽子扣下来,永世不得翻身。

第一类:对公司以及业务前景泼冷水。公司永远都需要态度积极的员工,尤其是在生意不好的时候。我们不要求人人都是天塌下来当被盖的乐观主义者,允许你在公司生意下滑的时候担忧和焦虑,这从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你对工作的ownership。但切忌像一种人,抱肘冷笑说风凉话,好像一个局外人。最可恨的是,他还句句说中要害,动摇人心,简直就像在公司里释放慢性毒气,逐渐让周围的人也变得消极,慢慢失去斗志。不光领导层痛恨你,连同事也不高兴:咱们难道不是一条船上的伙伴吗?你不想干可以走啊,何苦把大家一起抹黑。这就是所谓的“attitude”有问题,公司一旦发现你可有可无,肯定优先干掉你。

第二类:与公司文化背道而驰。很多人喜欢故意在同事面前发表一些宏论,表明自己有思想有主见,反开口必“我我我”,力求与众不同。有个性不一定是件坏事,但“鹤立鸡群”与“格格不入”之间有着很大的分别。你可以与张三李四不同,但切忌跟公司核心文化唱反调。哪个公司没有几项基本原则,简直吃饭睡觉都不能忘,公然挑战这些原则,简直就是路线性错误,后果很严重。比如在一个市场为导向的公司,核心文化是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本,做一切工作都由市场调研开始,你必然也得时时把消费者放在嘴边上。当然我们都知道,有时候也不能一切都听消费者的,消费者有时候并不知道他真正需要什么。但就算是公司对市场调研的追求已经到了迂腐的地步,你也不能说:“consumers are stupid(消费者是愚蠢的)”。好吧消费者有时候确实是愚蠢的,但你说出这句话,就足够证明你比他们还愚蠢,一个愚蠢的经理人,在公司的下场也就可想而知了。

第三类:政治不正确。在职场上,有些真理简直和“男女平等”、“民主自由”一样神圣不可侵犯。比如团结协作、互惠互利、承担责任、正直诚信。就算行业潜规则再黑暗,你也不能往公司的金字招牌上泼脏水。也许人尽皆知不给回扣就拿不到合同,也许你周围三个以上的部门经理都是一路睡上的升职大道,也许你真的对这个社会彻底失望,好吧你可以用业务时间写一本打工血泪史来揭露职场秘闻,但那些醒世恒言一样的怪话可别在公司随口乱喷。有些真理早已经颠扑不破,你若是表示不信,只能说明你有问题。我听说一位经理当众跟下属说:“我从不相信team work,team work does not work”。同事们闻言呆若木鸡,看他的眼神就好像看一个死人……你有没有搞错啊,以为这是写广告词,语不惊人死不休。在外企里,这种话多说几句,你简直就已经是一个死人。

男人的弱点

不查数据不知道,中国离婚率排名第十的城市都达到了28%的惊人成绩。再环顾一下身边的朋友,原来真的极少数是原配了。也不是没有三十出头就喜结第三次良缘的先锋女性,但变心的多数还是男人。我不想在这儿探讨他们的良心哪里去了,要是道德管用,咱们还呼吁法制社会干啥呢?再说其实这也不关道德什么事,如果你承认婚姻是以爱情为基础,那它就不可能是个责任制。

也不是每个男人都在年轻貌美的小三面前欲令智昏,有些人还确实是为了真爱离婚的。就算没有真爱在前方一公里处等候吧,如果你跟枕边这个人已渐行渐远,隔膜到了连一份亲情都难以维系的地步,难道也死撑着不离婚吗?没有感情的两个人睡在一起也是不道德的呀。

古代那个叫陈世美的清官,因为得罪了人,被编进戏文里让人无辜骂了几百年,成为后世所有抛妻再娶的坏男人的代名词。可是你替这些千千万万的陈世美想一想,如果换了你,生活环境改变了,自己的层次也提高了,你和原地踏步的配偶还能一起生活吗?他们的错,不在于嫌弃糟糠之妻,而是不应该在人生还未定型之际就娶妻。

其实很少有人一早就笃定地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并有目的有计划地追求之。但是为什么同样的年龄阅历,和这一批批离婚男人相对的,是连固定男友都没有的所谓“剩女”呢?原因很简单,不是女性更高尚,而是男人更脆弱,男人比女人更容易向自己的欲望投降。

通常一出现男女关系上的问题,大家习惯性地归罪于男人的下半身,好像女人就没有性欲似的。而且这都是什么时代了,还需要为解决性欲结婚么?不不,性欲根本不算什么,更容易让男人招架不住的,是他们的孤独、寂寞、以及生活不能自理。

在电灯电脑和水管都能轻易找到人修理的城市,女人几乎已经没有什么事儿离不开男人了,所以她们为什么要急着结婚呢?能干的女性自己有房有车,饿了自己做顿饭,闷了约同伴去逛街,过得好不滋润,她们也寂寞,但她们需要的是一个真正喜欢的男人,而不是随便一个男人。如果你不能提供她没有的,她要你干什么呢?

男人就惨了,现代化社会里,孔武有力派不上用场,而精耕细作的活儿他们不擅长,饭不会做,衣服不会买,从老妈掌心里必须一步跳到女朋友怀里,否则都不知道洗面奶是干什么用的。所以在他寂寞的时候,低落的时候,鞋趿拉袜甩的时候,饥一顿饱一顿的时候……就特别容易被女性的温柔捕获。他们的要求并不高,不一定是美女,不一定是他灵魂伴侣,不一定让他带出去面上有光,只要在他最想要一个家的时候,安抚了他寂寞的小心灵。

往往当他们过上稳定的生活,才开始有更高标准的要求。这时候忽然发现,原来老婆不能满足他,或者根本不是一路人,他们也很痛苦,真的。与其要求男人有责任感,还不如多给男生普及点家政课,让他们至少别为了吃饱穿暖去结婚。

事关造人

这个世界上其实没有任何一种价值观是绝对正确的,也没有一种生活方式是最妥当的。但是大多数人还是忍不住地要将自己的经验推广给别人。其中大家最喜欢做的事之一,就是劝别人生小孩。

已婚男女升任父母之后,仿佛直接进化为另外一种生物,不再喜欢与人谈论天气股票车子房子,见到另一对夫妇,必问的一个问题是:“有小孩儿了吗?”这是一个十分可怕的没有尽头的问题。如果你答“有”,那么整场会面就有可能变成一个育儿研讨交流会;如果你答:“没有。”他们多半就会力劝你生一个。难道没有人觉得生孩子与否是一个很私人的问题么?首先,胚胎是性生活的产物,劝人要孩子或问人为何不要孩子,等于间接地关注对方的性生活,多么失礼;其次,你不能假设别人愚蠢到不懂得安排自己的生活。制造和抚育下一代,是人生的一个重大事件,生不生、何时生,当事人早有规划,用得着你来指一条明路么?这甚至可能是一个十分危险的问题:如果人家已届育龄而没有孩子,不排除是生理上出了问题。这种事谁会跟外人坦白呢?当然委婉地告诉你:不想要孩子。

很多时候将自己的人生观强加给别人,无非是想再次证明自己的选择英明正确,可是如果幸福需要一再确认,这幸福还是有点心虚。不过我猜热衷于劝人制造小生命的人,不一定属于这种情况,他们是真尝到了为人父母的甜头,所以完全出自公益,怕别人因为无知而走宝。这种心情很像虔诚的教徒,死活也要拉家人入会,因为他们笃信皈依上帝之后才能升天堂,试想一家人死后如果漏了一个两个在地狱里,该是多么凄凉啊。

自古以来还有一种奇怪的理论,认为生个孩子有利于促进夫妻感情和家庭的稳定。前一点我认为还是有道理的,所以很多夫妇都选在跟对方渐渐无话可说的时候生孩子。但是指望用孩子拴住一个不负责任的男人,跟认为长得丑的男人就不花心一样,是毫无逻辑的一厢情愿。

婚姻幸福与否与其实和孩子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有些人硬是认为没孩子的夫妇就不够恩爱。怎么就不能是因为人家太过恩爱,而不想让孩子改变现状呢?我认识一对夫妇,身体健康事业有成生活优越,每人年薪百万上下,他们一早对外宣称不要孩子。大家一致认为是男方花心,早晚会有一天甩了老婆,因此才不想有孩子来当绊脚石。这个想法真好笑,在这个收入区间内,离婚最大的绊脚石不是孩子而是赡养费啊。也许该夫妇的生活表面上太完美了,大家情不自禁地要替他们想象出一个阴暗面,才能获得心理平衡。正如我们从小就听说:越有钱的人烦恼越多,其实是不正确的,那不过是穷人的一种自我安慰:有钱人的烦恼的确跟我们略有不同,但并不比我们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