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是金?沉默现在就是个屁吧

一位某外企高管跳槽去国内土豪公司,几个月后水土不服离开。回到原公司后,他洋洋洒洒写了几千字吐槽长文在网上疯转——也是看不太懂群众的G点,这样的故事不是十几年前就开始上演了吗?这么多年来累积的失败案例也没少在江湖上流传呀,还得用多少人的嘴来告诉你:民企的钱不是好挣的。难道真需要准备一个100页的PPT才能给你说明白么

这位高管说离开的主要原因是无法接受公私不分的企业文化。性本高洁,恕难响应公司号召,在微信朋友圈替公司歌功颂德、或者打鸡血表衷心。说实话,现在民营公司的工作环境已经很不错了,才轮得到大家吐槽这些细枝末节。十几年前,第一批先富起来的酒业公司、饮料公司,开始从外企高薪挖人,心笙摇动的中层经理们为了现金和TITLE毅然下水,又有哪个熬过一年了。那时的民企组织混乱、分工不明、连市场和销售都没分家。员工福利不完整,一星期上六天班,年假只有5天,要歇还得看人脸色。老板一人独大,堂堂总监,连50块钱的报销单都得呈给他老人家加签。私营公司的老板都是精神领袖,标语和格言贴了一天一地,员工都需背诵。比在朋友圈戏彩斑衣更尴尬的事多了,试问在刚成立的当当公司,有哪个下属没见过李国庆和俞渝互相扔东西?看微信还可以撇嘴,面对活报剧你的眼睛可瞧哪儿好。

这些事情,我不相信只有我一个人听说过。但是在巨大的金钱利益下,永远会有人不信这个邪。不管有多少前车之鉴,总觉得是别人太脆弱,换了是英明神武的他自己,一定能够屹立于潮头。就像那些自信满满的姑娘,总觉得浪子单单会为她改变,所以才毫不犹豫地冲向渣男的怀抱。

凭良心说,现在的民营大公司,尤其是互联网巨头,其实管理上已经很上轨道了。而所谓外企,也早不是20年前的外企。这一条土洋之间的界限,其实并没有那么分明。这么说吧,新光天地的售货员都别着Llinda/Teresa的名卡了,而外企里连个英文邮件都写不利索的也大有人在。你受不了某互联网公司每个员工都用网名工作,人家还受不了你连互联网都不会使呢。信不信由你,我就有同事曾经在开会的时候严正地跟我说:你们在页面上放的这个产品图,一定得是可以点的啊,点完了能去到一个页面介绍这个产品——不然呢?你以为我们是拉洋片的吗?

说到底,只不过是文化的差异。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用不着居高临下地喷别人。这么多年也有猎头为民企的高职位找我,我的回答一直都是:做不来。猎头当然要游说:“民企管理是乱一点,但是……”我马上正色说:不要误会,民企的管理层都很有魄力,是我自己在跨国公司待惯了,恐怕不够能力适应。是不是真心话都好,我们北京人讲究个客气。既然不打算去,没必要唱衰人家。想去赚钱,看在钱的份子上,更不应该嫌弃对方。否则跟嫁了有钱老男人,一边用人家钱买车买楼,一边嫌弃人家肚子大头发少的拜金太太有什么区别呢?

再说了,人家真的衰吗?一无是处是怎么搞出那么大市值的?现在也有很多外企人在民企混得风生水起啊?真要是让明白人问到脸上来,也就很尴尬了。外企那么规范稳定高大上,假若不是真碰到了玻璃天花板,或者做夹心饼干做得走投无路,谁又会静极思动跑去民企捞一把呢。你可别说是下凡去支援人家的。

举凡一个人离开一个公司,或者是外面有了更好的机会,或者是在原有位置干得不爽。郭德纲说:离职的没有说原单位好的。外企不成文的规则是:咬碎银牙也不能说前东家的坏话,否则会令人看轻。若是真有一肚子委屈,跟朋友吃饭喝酒的时候发两句牢骚就好了,还真没必要满世界贴大字报。你又不是曹云金,公司又没克扣你工资,好离好散的倒不好?

前几天发生了更有趣的事情。坊间传出消息,高管的外企东家,即将被他的民企东家收购。大家震惊之下,不由得就想起,如果传言是真的,那这位网红高管情何以堪啊。即便事后辟了谣,每个煞有介事分析此事的公号都在说:民营企业炒作此新闻的原因之一,恐怕就是为了报复这位高管的檄文。

——这个分析恐怕也是扯淡,退一万步就算那公司没气量到这个地步吧。你以为你是陈圆圆呢,值得人家冲冠一怒,想多了。但读着这样的新闻,确不知道坐在外企的高管,又会被同事怎么看呢?

出来混,闭上尊嘴少说话,挽起袖子多做事。卑职腆为所谓职场专栏作家近10年,书也出了几本,援引事例无数,除了史蒂夫乔布斯之外,从未对任何一个公司或个人指名道姓,也不是不敢,觉得那么做姿势太难看。

不过也许,这就是我一直成不了网红的原因吧。

 

广电总局死到哪里去了

我看电视的机会非常少。隔几年偶尔有时间看一个电视剧,必得被吓尿一条裤子。有一次为了高圆圆看《我们结婚吧》,尽管心思都在高圆圆的脸蛋和衣服上,个别剧情还是呛得我直捂眼睛。后来又看过一个戏,是描写几对夫妻各种生不出孩子,以及女人因为生不出孩子面临家庭破裂的。这些所谓“反映现实”的电视剧,取材于社会热点话题,情节当然更惊悚夸张。编剧把生活中所有能听到想象到的奇葩事件浓缩到一个家庭,然后站在西城大妈的立场帮你解决问题,输出价值观。因此,这些电视剧比小学班主任、中学教导处主任、大学辅导员、居委会大妈,和大灰狼加起来都要可怕。 

好了现在你也猜到了,这一次的惊吓来自《小别离》,单身女青年我们也吓唬过了,不想生孩子的我们也吓唬过了,轮也轮到拿孩子吓唬你了。我不是说不许你反映现实问题,但是我们身边已经有很多家长在自觉自愿不收取一文费用地吓唬我们了,没孩子都能站在当街被人讲半个小时小升初形势是多么严峻。我承认也许社会上的大多数人都遵循的是同一种生活方式,但毕竟还有人走了其他的路,虽然少,可能还没能被踩成一条高速公路。但省道也是道啊,咱也不能假装它不存在啊?你再看看你们的电视剧,有说她们好的么?有提到一个不着急找对象,自己事业和生活都过得很精彩很开心的人么?有不要孩子仍然过着体面稳定生活的神仙眷侣么?有不给孩子弄得鸡飞狗跳也能正常生活的人家吗?换句话说,有一个正常人吗。

我已经看到很多对《小别离》的赞誉之文了。其实我也觉得这部戏有一定的可看性(如果你不坚持看完的话),有些细节确实做到了比较贴近生活,职场戏虽然还是一贯的不能看(或者你当笑话看也行),但在生活场景上,至少孩子们开始说人话了。小女孩在网上看同人、写文赚打赏这一情节尤其让我欣慰,我虽然不认识掏粪男孩的粉儿,但是在微博欧美圈就能看到现在写文的妹子们平均年龄有多年轻了。孩子们聊天儿的对话,能让追剧的老人家们不到春节就提前学习到一些网络用语。

这个剧还有一个看点,就是各品牌的强力植入。精锐教育、神州租车、江小白白酒、味极鲜酱油,还有黄磊参加的一个综艺节目(据我侄女说),广告之粗暴直白已经到了萌的地步。片中一个能把亲爹气住院的熊孩子,为了保证神州租车的再一次出现,连出国留学都不让家长送;而一家人在团圆饭桌上哭闹撕逼之后,还能一条心地齐齐打包味极鲜酱油。看到剧组这样良心,连身为被传播对象的我们都感动落泪了。

但是《小别离》对于整个情节的设定,仍然是狗血的。大人们的对手戏蜜汁尴尬。他们能做出各种匪夷所思的事情,但仍被编剧圆成是对的。尤其是海清扮演的女一号,盯着女主角的光环,恃爱行凶,却一再被原谅。她被塑造成一个时髦(这事儿咱们不聊,伤感情)、聪明、能干的女强人妈妈,唯一的缺点是略有点焦虑,然而那也完全是出于对孩子深深的爱。

那我们再看看是这么回事么?在对孩子的问题上,她遵循的是中国传统观念中“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理论,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她除了出钱出力,还可以教育孩子自私、说谎、讨好别人。在职场上,她是我们常见的那种强势bitch,看不出有多强的能力(她所在的区域业绩一直掉掉掉),善于经营和老板的关系,谄媚讨好无一不精,对下属吆五喝六,从买咖啡到复印私人物品一条龙服务。然而,别人走同样的上层路线,她不答应。她变成受害者。犯了错误说:怎么啦,是我打印私人文件把墨都用完了怎么着吧。受了不公平待遇说:你凭什么降我工资,你这么做有意思么?唉哟,她究竟是有多大能耐。我们这些每天一见了老板就匍匐在地化为一滩春水的人,还仍旧讨不到好呢,人家不排挤你,可排挤谁呢? 

我觉得从她在办公室的表现看,简直已经可以算是个坏人了。但更可怕的,还是她作为一个妻子和女人的表现。克扣零用钱、大嚷大叫、无事生非、来不来就让老公下跪这一套就不说了。不知道为什么,我国的文艺作品特别喜欢鼓吹这种令人作呕的夫妻相处方式,仿佛只有老婆能骑在老公脖子上自由自在地拉屎,婚姻生活才算幸福了,妇女地位才算是提高了。比这更可怕的是,在感情戏份里,她几乎被塑造成了一个典型的精神病患者。有两次出现了这样的情节,她用一些不可理喻的想法再跟黄磊吵架,连一贯跪在地上的黄磊都觉得她太匪夷所思了,一分钟不到,她立刻就神情投入地跟第三者说,这些事都是黄磊干的,她表示不理解。我看电视的时候可害怕了,心说完,这人患病了啊,特别严重的心理疾病,下一个情节肯定要去联系心理医生了,然而,并、没、有。 

我们当然不要求主角都得像美国队长一样伟光正,但是海清的这个形象,简直就是一个坏人啊。正常男人不仅不可能与她继续生活,而且应当负责任地把她扭送精神病院。当然你要搁美国,坏人当道也可以,经典的黑帮片塑造了多少亦正亦邪的犯罪分子啊。可问题我们不是在中国么,听说广电总局有规定,在我国上映的电影电视剧,不允许让坏人当第一主角,且不能在电视剧中表现出坏人有好下场。就因为这个规定,《无间道》改了结局,《八两金》加了字幕,还有无数的港片、美国片因为意识不良无法上映。

那么面对《小别离》这类价值观及其扭曲,人物设定这么邪恶的电视剧,广电总局都死到哪里去了呢?有种的你给小别离打一字幕“5年后朵朵妈因与同事争吵,被公司开除,后与朵朵爸离婚,精神恍惚,潦倒一生”,要不就请你放过无辜的香港警匪片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