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块广告牌,一个活下去的目的

不完全统计,《三块广告牌》已经获得了美国影评人协会年度佳片、美国评论家选择电影奖最佳女主男配、美国演员工会奖最佳女主男配、多伦多国际电影节观众选择奖、奥斯卡奖最佳女主男配,以及金球奖全部。风头直追当年的《阿甘正传》。然而它并没有《阿甘正传》那么宏大的叙事,它说的只是美国小镇上的一个故事而已。

可是看完《三块广告牌》你就知道,它不得奖,谁得奖?

它具备一切高级剧情片的必杀技:


1. 具有冷酷的现实主义色彩
故事发生在密苏里州一个叫Ebbing的小镇。镇名虽然是杜撰的,但是剧情真实得像是在报缝儿里看到的社会新闻:女儿被强奸焚烧致死,警察抓不到真凶。受害者母亲在公路旁包了三块广告牌,隔空喊话质问警局局长,引起了小镇风波。

随着小镇居民矛盾一步步激化、失控,暴露了更多的社会问题:南方保守势力的黑人、同性恋歧视;家暴;军人特权。


2. 全剧没有一个坏人,你不知道该怪谁,有冤不知道找谁诉。

小镇上只有浑身缺点的好人,和情有可原的混蛋。

受害者母亲本该是最值得大家同情的,包广告牌给警察局施加压力这一招,对手即便气到冒烟,都不得不承认她“帅呆”。而且还是系列广告,设计简约,文案精练,层层递进,直指人心,国内广告公司真该好好学一学。

无所畏惧的扑克脸,简直是闪烁着女性之光的战神。

而矛头直指的警察局长呢?你以为他是傲慢油滑的官僚?恰恰相反,他敬业、爱家、关心下属、富有同情心和幽默感,病入膏肓都没自怨自艾,连自杀都做得潇洒坦然,温情脉脉,洒向人间的都是爱。

连殴打黑人、仇视同性恋的粗暴警察,其实都有一颗赤子之心。崇敬他的上司,眷恋他的老母亲。

连家暴妻子的劈腿渣男,都会动情地握住前妻的手;愚蠢的小三,那么无辜可爱,人畜无害。

如果你看过女主他老公,科恩家兄弟的FARGO(冰血暴)系列,你就知道,美国南方小镇的人真的就是这种状态,无知、执拗,浑浑噩噩,脑子一根筋,特别擅长认真努力地把一件小事弄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3. 反高潮。
小到警察局长咄咄逼人之际忽然一口鲜血喷在对方脸上,大到重新做人的警察像孤胆英雄一样智取嫌犯然后发现一切白干….人生每一个转角,都充满了徒劳无功的无力感。这些悲喜交加的反转,让人哭笑不得,也充满黑色幽默。

当然一部优秀的剧情片,还得学会讨好奥斯卡。

要想引起奥斯卡的注意,首先你得触及各种社会问题:人种矛盾、恐同问题、家暴、人品高尚的侏儒…. 连异族通婚都有,警察局长一个粗人,娶了娇憨文艺的英国妻子,迷人的英式口音,念着王尔德的句子,难得还不是反派!你说多元不多元。

想让奥斯卡青睐的影片又不能太丧。即便是包裹乌云的金边,你也得有金边。结尾两个水火不容的仇人一起踏上复仇之旅,问题解决了么?没有,甚至连到终点后怎么做也没想好。但是起码两个无法原谅的人终于和解了。至少善良的观众看到这里,露出了温情的围笑。

这也导演最狡猾的地方。我们人类,真的就是这么愚昧而又无力的生物,对命运毫无办法,只能做自欺欺人的抗争。包广告牌有什么用?你其实心底里知道破案希望渺茫,顶着与全镇为敌的压力护着这三块广告牌,无非是给自己一个活下去的目的,一个虚假的人生意义;不然一个没有婚姻、没有钱,痛失爱女,而且自己还很可能有一部分责任的中老年妇女,还有什么活下去的念想呢?

当这微小的希望完全破灭了,两个绝望的人又一拍即合踏上复仇之路,并不是为民除害,也不是发泄私愤,仍然是在山穷水尽之际给自己找一个活下去的理由。

不然怎么办呢?这就跟在巨大的恐惧面前选择昏过去一样,就是我们弱小人类自救的方式啊。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个电影又真的是励志的。

男神人设的高级打开方式

时隔三年,《绣春刀》第二部《修罗战场》上映了。说是续集,其实是个前传。故事的时间线隔得不远,几乎首尾相连,崇祯皇帝即位前后发生的两段故事。


《绣春刀II:修罗战场》和第一部情节上并不怎么相干,但故事如出一辙,都是发生在张震扮演的锦衣卫沈炼大人惹上身的麻烦。按照类型,《绣春刀》应该属于武侠片,但走的并不是宏大酷炫燃情热血的路子,也不是《刺客聂隐娘》和《一代宗师》那种另类文艺的路子。80后导演是想用武侠的壳子,拍一个现实主义的古装剧情片,并且用一个系列,来形成个人的品牌和风格,有想法,也很见用心。

举凡故事背景一放到明朝,就离不开东厂西厂锦衣卫。《绣春刀》并没有提什么陷害忠良的事,这个系列的特点是:乍一看没有一个好人,仔细一想又没有一个坏人。在风雨飘摇的朝廷大环境下,每一个人都是一枚无力的棋子。而身为主角的沈大人,与别人最大的不同,是有一身莫名的正义感,深知自己是棋子的情况下,还总能纠结着一步一步把自己逼到绝境,赴汤蹈火。

《绣春刀》系列在华语电影中,至少是排到中上的精品之作。故事完整,剪辑成熟,美术音乐都精致,即便是个假武侠片,武指也是一流的。前有王千源周一围,后有张译雷佳音,人人演技在线。但这个系列最牛逼的地方是,导演用张震,并舍得往死里虐。

张震长着一张过于瘦削的脸,平时不怎么捯饬的时候,有点凶相,胡子不刮,发型一乱,竟有几分像雪村。然而这就是传说中的大银幕脸,只要一入戏,眉梢眼角全是故事,刀削斧刻一般的轮廓,帅绝人寰。一般人看完《绣春刀》,第一感想是什么?英俊潇洒侠义心肠爱护小动物的国家公务员沈大人为什么连续两集没有恋爱谈!请问女主是不是瞎!

“为什么沈炼永远是备胎?”导演回答,因为他已经那么完美,他一定要有很多人生的遗憾,才会吸引我,如果他的感情再一帆风顺,就不是一个真实存在的人物了。

话说到这份上,不论是刘诗诗还是大幂幂,或者导演为票房选的任何一朵流量花,都不重要了,没有人配得上这样一尊男神。wuli沈大人就是这么任性,为女主赴汤蹈火并不需要任何符合逻辑的理由。我们就是要不争不抢兢兢业业地在乱世做个基层公安干警,对女主板着脸一往情深,即便被扎了心也不流露出来。心上人爱别人,我们不仅选择原谅她,还帮她到底替她解心宽。

反观什么霸道总裁杰克苏人设,段位真是太低级。现实生活中,真正无往不利的人别说没有,就是有,也会招人讨厌。要知道人类的心理是这样的,喜欢在完美中挑刺,却会对有缺憾的东西给予同情。这时候你就不得不佩服导演了,就算王宝强遇上拆白党,也会引起全社会同情,男神被糟践成这样,你能不心生怜爱么?

强烈的反差带来戏剧性,而这戏剧性有了女观众的爱来打底,又使剧情产生了合理性。毫无铺垫地爱上女主怎么了,养猫护院儿怎么了,我就是这样的男神,就是这样的沈大人。

一个叫岩井俊二的滤镜

1995年,日本广告和MV导演岩井俊二的处女长片《情书》开创了小清新的先河。不仅迷倒了全世界的文艺青年,也影响了台湾近20年的流行音乐和电影;

2018年11月,岩井俊二导演并担任剪辑,香港前文艺片导演陈可辛监制,大陆文艺女神周迅主演的《情书》2.0中国升级版《你好,之华》隆重上映。片方对这个豪华阵容有多大信心呢?这么说吧,电影是和超英大片《毒液》同日上映的。一个爱情文艺片,排片量高达15%,紧随《毒液》和《名侦探柯南》。

评价票房成绩还为时尚早,但电影预告片一出来,几个没有任何情节线索的镜头,已经喝彩声一片了。事实上,岩井俊二的电影的DNA也根本不需要情节来加持,只看那著名的淡雅色调,日式取景,世界尽头小逆光,大全景油画感画面,仰拍、广角与柔光镜头…就能让粉丝达到生理快感了。别说不知道故事梗概了,我觉得你就是放个PPT也没问题。

《你好,之华》和岩井俊二的经典成名作《情书》都是以一封阴差阳错的书信为由头,缓缓展开一段关于相遇和错过的青春故事,框架类似,但人物关系更为复杂,导演和观众一样,对青涩疼痛的青春有一股子这辈子都过不去的情节。但是《你好,之华》的野心显然更大,短短一个电影,跨越了祖孙三代各自的情感纠结,除了青春和爱情,还试图探讨成长、沟通和孤独感。

它做到了吗?还是那句话,不重要。不管导演花了多大力气层层剥开这个家庭的故事,它仍然是一个形式远远大于内容的电影。本质上,它仍然是《情书》2.0。导演迷恋手写书信那种娓娓抒情、欲说还休的情愫,然而这个故事的地基在8012年老太太都用微信的中国显然站不住脚。皮之不存,毛还能附上去吗?

到岩井俊二这里,能。

还有那千年不变的日式性冷淡画面和取景。大连,可能和隔海相望的日本玻璃之城小樽拍成一个味道还不违和吗?

到岩井俊二这里,能。

因为他技术太过娴熟,完全知道自己成功的要素在哪里。凡是个人风格鲜明的成名导演,都有自己执着的情意结,贾樟柯拍了这么多年,他的镜头都没离开过山西汾阳,可我相信岩井俊二能把任何一座城拍成小樽,只要加上一个叫“岩井俊二”的滤镜。

何况除了独一无二、贯彻始终的影像技术,还有强大的选角。永远活在青春里的导演,和永远的少女周迅已经是化腐朽为神奇的利器了,更要命的是两个小演员,少女之南清丽无俦,每一帧都是一幅画,戴着口罩只露一双眼睛都美得惊心动魄。少女之华把情窦初开又纠结失落的少女情怀演得出神入化。

看到这里观众已经集体感动了。行行行,你美你有理,非要写信就写信吧,正好便于我们回忆青春。和导演不同,观众们怀念的并不是自己的残酷青春,他们怀念的可能只是迷恋《情书》的自己。

五阿哥能当导演吗

我为什么要去看《嫌疑人X的献身》,和苏有朋为什么会去当导演,同样是一个谜。

近年来随着国内电影市场的蓬勃发展,拍电影的门槛越来越低了。导演这个专业,像心理学和市场营销一样,同样是技术活,但普遍不如医生律师技术员一样受到大家的尊重。以前有个挤兑导演的笑话:“摄像、灯光、剪辑什么的咱就不说了,制片人会找钱,演员没有演技还会个不要脸呢,你们导演会什么?” 很形象地说明了大家对这个职业的误会。

连我们老百姓的认为什么人都能当导演,在这个圈子里耳濡目染的就更觉着自己神州行了。什么苏有朋郭敬明,我觉得大幂幂当导演的那天也不远了,胡歌要稍微快一点了,不要被她抢在了前面。

万幸我没看过苏导的《左耳》。《嫌疑人X的献身》老实讲还真不算一个太烂的电影,如果你就当它是一个普通破案片。有强大的故事撑着,苏导还特别小心翼翼地尊重了原著(尊重到了连人名都取了日本名的谐音,以至于我们觉得觉得神探伽利略别是个唐山人吧)。所以这个电影……它看上去简直就像是一个电影。这对近年来乱七八糟的国内片来说已经是个很不错的评价了。

但是同样让我不明白的,东野圭吾都签字了,连很多对白都只是做了本土化的一个改编电影,为什么就能做到灵魂尽失呢?

作为东野圭吾的巅峰之作,《嫌疑人X的献身》有诡异独特的故事、无懈可击的推理和炉火纯青的写作技巧。震撼读者的,不光是匪夷所思的故事架构,还有主人公那种岛国A型血的极端性格,以及数学的极致美感。在苏版《嫌疑人X的献身》中,后两者尽数消失了。然而没有了性格的骨髓,故事本身也就没有那种不三个动声色的惨烈了。

失败的原因我认为有三个,咱们从不重要的往重要的说吧:

第一:选角和演技

演的不像,有时候不完全是演员的错。有可能剧本对角色的塑造有问题,跟有可能演员形象完全不适合这个角色。“整容式的演技”并不是没有,但是太难了,而且对一个电影来说,为什么要冒这样的风险呢?

具体到这个电影来说,完全赖王凯。

怎么看王凯,也难以想象他是一个智商很高的人,与原著里描述的淡定优雅、略有点刻薄的汤川学完全不是一个人。不知道导演是怎么给说的戏,他从头到尾都在专注挺着小身板嘚瑟。在洗手间捋头发的时候,简直GAY出天际。有个重要情节是张鲁一说:你还是那么年轻啊。我要是张鲁一,我可能会说:你丫是不是GAY啊……

张鲁一扮演的石泓,和原著中的石神哲哉从形象和性格都相去甚远。这其实是比王凯更大的问题。原著中的石神,粗壮苍老,大概像个工人阶级。虽然实际上是个一心扑在数学上,有一定性格缺陷的人,但表面上看起来应该很像个正常人吧。说话、做事冷静而有条理,爱慕邻居是因为她好看,而且虽然还不敢去追求,但也会有正常恋爱男人的强烈嫉妒心。张鲁一诠释的角色一看就有严重的人格障碍,被生活给了无数大嘴巴的文艺青年(事实上也是,都急得要上吊了,所以他的献身实际上是报恩)。这个角色没有说服力,100%赖苏有朋。

第二:导演的理解力和价值观

可能苏有朋就是这么理解石神这个角色的,就是这么理解《嫌疑人X》这本书的。他想描绘美好的女性照亮孤独人的生命,这种恩情无以为报,唯有献身。而原著中,汤川学是石神真正的知己,反复说:他会选择最有效的方法,就像他在寻找最优雅的解题方法一样。无论这个方法需要做什么,他都不在乎。石神除了像人一样恋爱了,他身上几乎没有人性的东西,人类的规则感,只有严谨的逻辑。所以他的选择才会那么匪夷所思,近乎冷血而又在情理之中。原著里的女主也不是温柔的苦情妈妈,她对着有可能性的男人会情不自禁地打开自己,找回做女人的感觉;对邻居男人无私的帮助会有负累的感觉,又想得到他的照顾,又不想还他这个情。故事的惨烈,就来自于人性的残酷。而我们的乖乖虎呢,要么是没有看懂,要么是无法接受,他让主人公们说着完全一样的对白,却导出了完全不同的价值观。

第三:日本文化的独特性

无论是东野圭吾,还是村上春树,还有伊坂幸太郎。他们小说里最让人动容的是每个小人物的性格。不管年龄大小,长相如何,也许过着算的上无聊的生活,普通得一塌糊涂,但都有一点儿与众不同,好也罢坏也罢都坚持着,就像跟这个冷漠混沌的世界赌气似的,借此才能保留一点做人的尊严。而这些人设都是通过琐碎的生活细节来描述的。不用说这些东西在苏导这里也不存在了。

我并不觉得拍日本作家的作品就一定要有日本文化的原汁原味。但你抽掉了人家的脊髓,你至少得换上自己的,不能光剩下包子皮儿啊。对于一个导演,能不能有自己的风格、传世的作品,最终也要看他有没有理解和渗透文化的能力。显然我们不应该拿这个去要求苏有朋。

总的来说,《嫌疑人X的献身》是一部完全没有价值的电影,没法给观众带来任何的快感。它存在的最大意义就是,借助一个好故事,投机取巧地证明了苏有朋可以做一个合格的导演。让他继续拍下去吧,只是请他不要再拍东野圭吾系列了。

莎士比亚是这么说我的:最大的无聊,就是为了无聊费尽辛劳。

 

一部片拉黑一个导演

e5b18fe5b995e5bfabe785a7-2012-06-05-e4b88ae58d88101826
我们有个游戏,叫做”一部戏拉黑一个导演”。每个人心目中的清单不一样,但被拉黑的导演都差不多,计有:陆川,娄烨,田壮壮,陈嘉上……还有很多人因为作品良莠不齐,徘徊在留校察看线上,每次推出新作品都让人觉得相当可疑。

好吧我承认其实这个游戏应该叫做”一部戏拉黑一个中国导演”,导演们若知道了除了骂我不知天高地厚之外还得说我崇洋媚外,有恶俗的好莱坞坏品位。事实上这里一点地域歧视也没有。好莱坞电影工业蓬勃了那么多年,称得上经典好片的也不过寥寥百部,好导演屈指可数。但电影工业总体技术水平较高,差到完全不胜任工作的导演是比较少的。区别于我们这里的是,在那个惨酷的商业社会,一般差到那个地步的导演,就连工都很难有得开,更别说还敢管自己叫大师了。

我说的话可能不中听,但我其实是导演们特别应该珍惜的那部分观众,比那些在网上喊着打倒大片儿支持国产电影更值得珍惜。因为我实实在在贡献票房。大部分国产电影我都会去电影院看的。如果你是一个像我这样爱看电影的人,你不会太挑剔电影类型和风格,你也不是很介意看烂片。除非你拍的每部都是烂片,否则我总是愿意给你机会。甚至有些电影,技术也不是很纯熟,又带着非常明显的瑕疵,但是能看到导演的才华和想法,我都会支持,烂片烂出恶趣味来,我也能接受的。你说我这么好说话儿的观众,你得干出什么事来才会被我拉黑啊!

很简单,首先作为一个导演,跟一个厨子、司机、管儿工、会计一样,要掌握这个职业应有的基本技能。身为一个导演,您有一千种情怀,一万种想法也好,要是连镜头调度和节奏掌控都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儿,你必须要下岗。别以为只有大夫不称职会死人,拍一部电影糟蹋多少钱你知道吗?拍第一部片,允许你出错,要是拍了10年电影了,还跟什么都不会似的,一不赚钱,二没副业,还一直好吃好喝的得瑟,别说观众不干了,我觉着连公安局都得好好查查你是怎么回事。

这两年中国电越拍越坏,业界风气也差,活儿不好,还特别狂,等闲同行都不放在眼里。要一部很烂很烂的戏才够拉黑一个导演,但是也许三条微博也许就足够了。我忘了是咱们哪位德高望重的大师了,在网友提起昆汀的时候说:暴力谁不会拍?而何平导演教导大家,每年看12部电影足够了(一月一部,你估大姨妈咩),其他不值一看。这12部电影要吃透,不仅反复看,还得遍读所有分析和影评。您这是导演的路数吗?您这是装逼伪影评人的成才之道吧。难怪我们导演拍不出好电影,以他这个看电影的量,他很可能连什么叫好都不知道。

其实我深知成为好导演是非常难的一件事,但是难,你可以选择学习进步,也可以不做。就算天资有局限,最起码应该对自己正在做的事业有点敬畏之心,并且摆正三观:

1. 商业片不见得都卖座,更不能把不卖座的都自动归类于文艺片;
2. 不管是肥皂汽水还是电影,凡是出来卖的都是商品,整个产业链要养活很多人,不考虑商业回报是不负责任的渎职行为,电影烂而赔钱,别说砸锅卖铁,就算把肾卖了你也还是混蛋;
3. 哪个电影的票房预估高,哪个电影排期就多,这是正常商业决策。您请上超市看看货架去,谁家的产品卖得好,谁的展示位就多,你以为交进店费就成呢?

我国的电影工业水平不长进,除了不长进的导演,观众的平均鉴赏力也有关系。我朋友讲话,你得理解有些人,去电影院看的第一部戏是《泰坦尼克号》,第二部就已经是《阿凡达》了。她没提到更可怕的也许是:第一部《泰坦尼克》,第二部仍是《泰坦尼克》……3D版。提高鉴赏力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多看。咱们无法这样要求观众,但作为从业人员,不见世面是万万不行的。我建议把大导演们的微博帐号儿都封了,嘴上再贴一创可贴,都关小黑屋里看电影去,先看上100个再放出来,看完给我写观后感,不及格的都特么给我回家呆着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