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干什么……你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呀!

今时今日,竟然还有小朋友出于兴趣爱好选择工作机会,我不知道是该觉得庆幸,还是该替他们担心。

如果根据兴趣爱好选择工种,还稍微贴点谱。性格外向爱与人打交道,就做销售公关;安静细致讲逻辑,就去做数据分析。爹妈也会讲,这么能说会道你去做律师好了,说哭就哭说笑就笑干嘛不去当演员?美剧爱调侃,家里孩子说了句谎,父母皱着眉头商议:“这孩子没一句实话,看来长大只能去当政客了。”

但是大多数人的工种,都已经在毕业刚工作的头几年选好了。大多数人反而没有意识到,这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因为它关系到,你是不是具备把这项工作做到最好的潜力。而且,为了使你的职场道路按部就班,健康发展,少走弯路,一般说来这种职业选择最好是一锤定音、买定离手。擅长做多种工作的多面手是很少的,大多数人一辈子只能专心做好一件事。20年换30个工种的只有两种人:一种是家里有家财衬底的传奇人物,另外一种就是什么也干不好的LOSER。

天真的孩子往往不是按兴趣决定工种,而是按喜好挑选公司和行业。今天喜欢苹果电脑,就觉得在苹果工作肯定特别酷;明天喜欢打游戏了,恨不能去暴雪干。更别提那些喜欢喝咖啡就要去星巴克,喜欢冰淇淋就想去哈根达斯的。你能得到的最大、最大的福利也就是公司一年管你几杯咖啡吧?要不都折成工资给你?我负责任地告诉你,在波音工作也不发飞机。

最可恨的是有些猎头也跟着起哄,我曾经被体育用品公司问过“喜不喜欢打篮球”,被奶粉公司问过“喜不喜欢小孩”,差点让我以为她们要招保姆。按照这种逻辑,演员要想扮妓女,还真得去卖身体验生活了。不是有成筐的行业知识和市场调研可以学习吗?为什么还要落后地靠着一腔热血?即便我是某种产品的忠实拥趸、重度消费者,也只能代表个人意见。即使是在市场调研中,也往往因为不具有普遍代表性而被过滤掉的,当然就更加不能依赖我个人的判断。而往往这种民间专家,有着非常危险的盲目自信,从产品发展策略到促销选什么奖品都有她主观的判断。在会议室里,最怕听到这类人摇着脑袋说:我们家孩子就不喜欢这种……就是在三个城市各做4组调研,我们还嫌样本量不够呢,你们家孩子喜欢什么,我们不care好吗?

牺牲值多少

我认得一个在外企工作的漂亮女孩子,她留有一头齐腰长发,没烫过没染过,漆黑笔直。这么美的长发当然不愿意梳起来,她一身利落的短西装高跟鞋配飘逸长发简直就是办公室一道风景,别提多么潇洒与飘逸了。结果有一天,她要转去别的部门做咨询项目,老板跟她说:“你这头长发,不符合客户心目中专业咨询人士的形象,最好剪了它。”她左看右看,也没有看到什么更好的工作机会,于是就只好去理发店剪成了英姿飒爽的齐耳短发。

如果你是女孩子,你就知道这是多么大的牺牲。理发师告诉我,十个自愿来剪短发的长发妹,差不多有九个在第一剪狠狠落下的时候都忍不住会哭。男人尽管说什么头发长见识短,好像因为它不痛不痒就没有生命力,但养一把长头发是多么不容易的事啊,得花多少时间和金钱呵护它:洗发水、护发素、发膜……又洗又吹又梳,拉直、焗油、修剪,热风筒怕吹断了,睡觉怕压坏了,夏天怕热冬天怕风,洗头水广告上那迷人地轻轻一甩,背后是多少功夫,就为了一份工作,剪掉它?

留长发不仅为漂亮,它还可以是你的签名式。在这个讲求个性的时代,大家都练有一两下散手,David的黑色细胶框眼镜、Ellen的字母项链,Zoe的超大公文包,Lilian永恒的三寸高跟鞋,以及……长到腰际的黑发,是这些小小细节把我们从一个大厦里面目模糊的张三李四中区别开来,给紧张苦闷的职业生涯带来一点小小的乐趣,什么?每天上班脸上换上同一副温和礼貌的专业微笑还不够,现在他们连处理身体发肤这点尊严都要拿走?

可是没有办法呀,这种事不会写在员工手册上,也不属于歧视的范围。社会的法制系统发展越来越健全,男女不同工统筹可以抗议,妇女怀孕期间不得被解雇,但是这种无名肿痛永远无药可医。因为以貌取人是千百年来大家的偏见:艳若桃李的女人是花瓶,留长头发的女人生性柔弱,男人斯文干净讲究穿着是同性恋。你以为老老实实穿套西装就能混职场了?情况远比这个复杂,各行各业都有不同要求。越不修边幅的技术人员越让人觉得可靠,广告公司的男设计师最好光头或长发,就像导演经常留一把大胡子,否则就不像艺术家。有个著名的民营电脑公司,一向要求员工着装朴实低调,可是近年来设立一个新部门,专门研究竞争对手苹果公司的电脑。这新部门招收员工的首要条件就是特立独行有创意,除了人品精灵古怪之外,连着装都要求非常时尚。你当然也听过某时尚杂志的员工大白天都得穿着沙沙响的晚礼服办公,某奢侈品牌招一名店长,暗示猎头候选人至好是男同性恋。

想好,你总得扮演一个角色,这些牺牲都还算身外之物,看你肯牺牲多少,值不值。就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也应该找一份自己喜欢做的工作。这并不是开玩笑,我有一个朋友已经做到唱片公司高层,他当初选择这一行,除了喜欢音乐,很大的原因是他们公司任何时候都可以穿短裤球鞋上班,并把脚搁在桌子上。

我们还是用母语吧

随着奥运会的召开和外国暂住人口的激增,首都北京一日千里地朝着国际化都市蜕变。英语标识越来越齐全,语法拼写也都正宗起来。事实上,很多商店的招牌干脆已经只有英文没有中文了。现如今,一个不谙中文的洋人在北京可以毫不吃力地生活,中国人要是一句洋文不会,倒还真有点不方便:我亲眼见到一个洋人在新光天地门口看着对面的英文路牌说:我现在一条街叫AVENUE DELUXE……而隔壁大姐连自己买的国产连衣裙的牌子都叫不出。

在这种形势下,在外企里工作的中国职员们互相称玛丽汤姆也就不显得那么欠抽了。以前我们的借口是:外国同事不懂中文,叫我们的名字不顺口,为了工作方便,起个代码造福洋同事。其实很多外企本地化的非常彻底,可着全中国的办事处也找不出一个外国人,但是大家还是用英文办公、以英文名互相吆喝,这又有什么奇怪呢?现在连商场里的售货员都只在小小胸卡上印英文名字,外企若想保持高人一等的洋范儿,还得另辟蹊径。

我友小Z,最近被猎头挖角,到那家著名的500强企业面试之前,猎头嘱咐她:第一轮面试对方由两名中级经理接见你,面试将全程采用英文。小Z问:两位经理是外国人?猎头说:“不,上海人。不过总监要求大家说英文。”

“那么总监是外国人?”

“不,总监是北京人。”

我对用英文考候选人的面试官一向是同情和钦佩的,他们的英文需要很好很好,才不会被对方看轻。对于那两位的英文水平,小Z含蓄地说:“让我这样说吧,我们双方表达得都挺费劲的。”几个中国人用不十分流利的英文讨论产品策略及事业抱负——这个场景不仅滑稽,而且十分浪费。语言无非是沟通工具,应当怎么方便怎么来,即便想操练英语,也不能冒着耽误大事的风险:事关选拔人才,或者公司策略,这类复杂的问题用母语还不一定能句句到肉,何必用英语囫囵吞枣呢?实在喜欢,工余另组个话剧团也是好的。

也许有人太投入了,把外企工作当成了一种角色扮演,觉得演戏要扮全套才过瘾,就像唱京剧一样,不扮上就没有感觉;也许他们对英文的熟悉和喜爱已经到了迷乱混淆的境界,像《非诚勿扰》中的范伟:哦,你都行啊,那我们还是用母语吧,nice to meet you!

再见江湖

今天有个猎头给我打电话,想为某IT公司找一个MEDIA MANAGER。拿我的简历颠来倒去地看,然后狐疑地问我: “你怎么是做产品的呀?广告只占你工作的一部分啊。”我耐心地告诉她,咱们消费品行业是这样的,所谓品牌经理要负责整条产品线的盈亏,从研发到上市,每个环节都要插手。广告策略是品牌策略的一部分而已。这个猎头很可爱,不死心地问:“你们难道就真没有一个人专门管买广告么?”我忍不住笑出声来:“我倒是想啊。”那将是一份多么省心的工作呀。

这间猎头公司是专门做IT类客户的,大概很难理解消费品行业的操作,隔行如隔山啊。我记得好几年前就跟Charlie讨论过一个问题,夫妻双方各从事什么样的职业,更有利于家庭的安定团结,我的建议是:最好同行业,不同工种。大家各有所长,彼此好哄骗,偶尔还能觉得对方比较牛逼,你会的我都会,我还要你干什么?但是如果没有相似的行业背景,恐怕很难说得到一块儿去——跟你说我辛苦,你都想不出我有多辛苦。

我记得当年从IT公司离开的时候,我们老板曾经鄙夷地说:“你怎么能去那种消费品公司啊?素质多低啊他们。”也是,在外行看来,“技术含量”比较高的听来更矜贵些。即使你只是在海龙摆一个摊位,你也是搞“挨踢”的,别人则沦为卖汽水的,卖洗头水的,卖洗衣粉的。这里有一个笑话,以前有一个卖盗版光盘的小贩,总是趁午休时间送货上门到我们公司,该小贩背着一个人造革的电脑包,大厦门口一问,伊就说:“我是送软件的。”保安无不肃然起敬。每个“买汽水的”大概都觉得能攒一台电脑就算不容易了, 但没有挨踢人相信做一块好吃的糖不比写一个程序更简单。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一旦心存偏见,难免心存芥蒂。谁愿意和看不顺眼的人在一起混?道不同不相与谋。挨踢人嫌咱们土,不懂软件硬件新花款,咱们私下里也经常嘲笑搞技术的人一根筋,缺乏Common Sense;网络写手满天飞,倒有一半是学电脑的出身,难怪字认得不全。但是正牌作家们才刚刚学会用键盘敲字,你说谁更该瞧不起谁?

其实大可不必这样小气。根据我多年的经验,白痴并没有行业界限。哪个行业哪个公司都有二百五。我前些日子就遇上这么一个人,服务于外资医药公司,曾在中欧管理学院深造,现任区域销售经理。大家闲聊时谈起各公司习俗,当说到惠普对员工的 着装要求严格,他马上不耐烦地说:“惠普,日本公司嘛,可不就是这样的。”拜托他嘴下留情吧。这风口浪尖上,不是毁人家惠普吗?

哪位在惠普工作的同学,看到这篇文章,好心给Corporate Branding的同事带个话儿:BRAND AWARENESS还要多加强,最近几个月抵制日货呢,万一销量有波动,可得好好做做公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