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存在,在我的硬盘里

有一天,我思想活跃与时俱进双商在线的婆婆有一天问我:“你说现在的明星怎么一个一个都那么红啊?我们年轻那会儿也迷电影明星啊,可也没这么疯狂啊。现在的小孩儿都是怎么了?”

婆婆一发问,我不由得就严肃思考了一下。首先的首先,我们得澄清,现在的追星群体可真不只是小朋友,年龄跨度可大了。最小的迷妹是从小学培养的,而中老年妇女组团全国现场应援费玉清的也是浩浩一股大军。

环顾我的四周,已婚未婚的大姐们岁数也都不算小了,一个钱包里十几年如一日把高司令的生活小照供奉在钱包的男朋友专属位;一个奔驰车后座上放着粉色的杨洋抱枕;有个博爱型,从欧美圈到本地小鲜肉一个都不撒手,老公十几个,江湖人称“迷万人”。这些都是小意思,论追星,我只服清流资本王梦秋。这位骨灰级粉丝,可不是当初玉米大款买买货捧李宇春那么小儿科,她除了利用自己和老公的资源为偶像鹿晗拉拢合作品牌,还在今年与新希望集团一起,和鹿晗成立了清晗基金,正所谓“真正的鹿晗粉,上不了你家户口本也可以上你营业执照和股东名册”。

事态远远比我婆婆想象的更严重。那么我们回到婆婆的问题:事情又是如何发展到这一步的呢?

首先,当然是大家生活变好了,吃饱穿暖,攒下的钱虽然也不够买房子,但总有余钱余力去干这追星的事了。要知道,接机探班买周边都是要钱的。我一朋友听了清晗基金成立的消息一个鲤鱼打挺从床上蹦起来,在外企工作了十余年已经进入瓶颈期的她说:本来我以为我这就该开始混吃等死了呢。现在可找到动力了,我就为了让陈信宏每礼拜跟我开会我也得好好为事业拼搏啊!

其次是工作生活的压力太大了吧,每个人都需要发泄自己放飞自我。再没有什么比对着一个遥远的明星可劲儿意淫更安全的发泄方式了,只要你别让自己失控的杨丽娟那个地步。可几十年才出一个杨丽娟呢?一样是变态,每天去机场堵明星的“虹桥一姐”都名声大噪流量变现了,这也不失为一种收获吧。

然后,也是最最最重要的是,移动互联时代,娱乐产品的到达大众的触点大大的增多了。我们婆婆那辈儿不用说了,最疯狂的粉丝看了电视,也不过是给偶像写一封石沉大海的信。收齐了他所有照片都凑不够一副扑克牌,现在的明星无处不在。电视、综艺、广告、公益……前年胡歌最红的时候,据说一口气接了两个亿的广告。他为产品代言,广告商也在花大价钱在替他砸流量,你不被这个品牌reach到,就被那个品牌reach到。你不去苏宁买索尼照相机不去野兽派花店买花你还不吃个必胜客么?生生是逼得我连琅琊榜都没看过就认识了胡歌。

便利的时代可不仅仅是增加了明星作为一个产品触达受众的频次,更重要的是让互动成为了可能。以前的明星只能看,现在的可以摸;以前的明星挂在画儿上,现在的明星演两出戏能变成200多个视频500多个gif。你去网上看看就会发出跟我婆婆一样的感叹,不止是爱到要死要活,而且是个人就能爱到要死要活。活在硬盘里的明星可真不光苍井空和小泽玛利亚。

粉丝们为了表达纯情的深情的疯狂的变态的爱,可以为心爱的明星画像、PS、剪CUT、做MV、写文……承载这些内容的有多种平台,在美国,最著名的tumblr.com, 人称汤不热;在中国,叫https://www.bilibili.com/ (B站)。你以为自己是端庄贤淑不动声色的正经人,泡过这两个网站你才知道世界有多大,群众们力量大。李碧华说,导演可以通过镜头爱抚或掌掴演员。饭制海报和MV全都带着深深的爱以及……滤镜。只看一部电影,你至多对这个演员有点兴趣。然而看过十个不同角度的饭制MV,你会发现连导演都发现不了的魅力。B站尤为可怕,你本来只是图方便去看个cut,结果看到数百人同时在线痛哭流涕地惊叹:啊!好美!嫁我!XXX盛世美颜……听的多了你就不由得相信,这么多人舔屏一定是有道理的,原来这家伙真的很帅呢我以前怎么没发现!这可比经纪公司的主动宣传管用多了,这不就是Earned media (赢得媒体) > Paid Media 和Owned media 活生生的实例吗。

现阶段的UGC我相信绝大多数还都是自发的,经纪公司的智商暂时还只到勾结百度贴吧吧主的水平,怎么用付费媒体放大赢得媒体效应,是他们下一步要考虑的。总不能光指着粉丝财大气粗打广告给鹿晗庆生吧。

然而经纪公司也并不是吃干饭的,作为“产品经理”,他们至少学会了组CP和玩人设。人设这个东西赋予了明星人格魅力和热腾腾的烟火气儿,成了明星硬实力的最好补充。有的明星有性格有演技,那么人设就跟着角色走,相辅相成。如果明星没有实力,那么至少让大家觉得——他还挺努力的是个好人吧!即便是没实力、不好看、整过容、还没文化….然而只要有真性情,黑着黑着也就萌了起来。大幂幂不就是靠自黑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带货巨星么!

只不过我们的明星人设玩儿的还是有点保守,除了贤妻就是女汉子、萌萌二货什么的,一排坐十几个老干部,闷得要死。你们知道什么叫老干部吗?一年在微博上发24个节气就行啦?付铭老人那才是真格的老干部呢。

可能是朝阳群众看管的太严了,谁也不敢有什么行差踏错,以致于稍微有一个缺心眼愣头青的大张伟,就从内心里百般珍惜地保护了起来,连抄袭都不想再追究下去了。又或者是因为明星本职业务能力太锉,只能靠德育项目加分。没法像Jonny Depp一样毁了公共财产揍了媳妇一样能担纲加勒比海盗,也没法跟霉霉一样换了二十几个男友还能出一张碟大卖一张。

微博上有一个帖子,叫“说一说你对哪个明星黑转粉”,怀着印证的心去看了看,果然85%的答案是黄子韬。今天留两个作业:

1. 选一个路人明星,不特别喜欢也不特别讨厌的,去B站搜一搜他的饭制视频,看完有没有觉得他更可爱了?

2. 选一个你讨厌的明星,也去B站捏着鼻子看一看他的饭制视频,一直看,测试一下多久能做到不讨厌。 

不要嫌我无聊,要记住这是为了印证Earned Media传播UGC的有效性。你要是非拿张杰来挑战自己,这就不是一个端正的学术态度了啊。

广电总局死到哪里去了

我看电视的机会非常少。隔几年偶尔有时间看一个电视剧,必得被吓尿一条裤子。有一次为了高圆圆看《我们结婚吧》,尽管心思都在高圆圆的脸蛋和衣服上,个别剧情还是呛得我直捂眼睛。后来又看过一个戏,是描写几对夫妻各种生不出孩子,以及女人因为生不出孩子面临家庭破裂的。这些所谓“反映现实”的电视剧,取材于社会热点话题,情节当然更惊悚夸张。编剧把生活中所有能听到想象到的奇葩事件浓缩到一个家庭,然后站在西城大妈的立场帮你解决问题,输出价值观。因此,这些电视剧比小学班主任、中学教导处主任、大学辅导员、居委会大妈,和大灰狼加起来都要可怕。 

好了现在你也猜到了,这一次的惊吓来自《小别离》,单身女青年我们也吓唬过了,不想生孩子的我们也吓唬过了,轮也轮到拿孩子吓唬你了。我不是说不许你反映现实问题,但是我们身边已经有很多家长在自觉自愿不收取一文费用地吓唬我们了,没孩子都能站在当街被人讲半个小时小升初形势是多么严峻。我承认也许社会上的大多数人都遵循的是同一种生活方式,但毕竟还有人走了其他的路,虽然少,可能还没能被踩成一条高速公路。但省道也是道啊,咱也不能假装它不存在啊?你再看看你们的电视剧,有说她们好的么?有提到一个不着急找对象,自己事业和生活都过得很精彩很开心的人么?有不要孩子仍然过着体面稳定生活的神仙眷侣么?有不给孩子弄得鸡飞狗跳也能正常生活的人家吗?换句话说,有一个正常人吗。

我已经看到很多对《小别离》的赞誉之文了。其实我也觉得这部戏有一定的可看性(如果你不坚持看完的话),有些细节确实做到了比较贴近生活,职场戏虽然还是一贯的不能看(或者你当笑话看也行),但在生活场景上,至少孩子们开始说人话了。小女孩在网上看同人、写文赚打赏这一情节尤其让我欣慰,我虽然不认识掏粪男孩的粉儿,但是在微博欧美圈就能看到现在写文的妹子们平均年龄有多年轻了。孩子们聊天儿的对话,能让追剧的老人家们不到春节就提前学习到一些网络用语。

这个剧还有一个看点,就是各品牌的强力植入。精锐教育、神州租车、江小白白酒、味极鲜酱油,还有黄磊参加的一个综艺节目(据我侄女说),广告之粗暴直白已经到了萌的地步。片中一个能把亲爹气住院的熊孩子,为了保证神州租车的再一次出现,连出国留学都不让家长送;而一家人在团圆饭桌上哭闹撕逼之后,还能一条心地齐齐打包味极鲜酱油。看到剧组这样良心,连身为被传播对象的我们都感动落泪了。

但是《小别离》对于整个情节的设定,仍然是狗血的。大人们的对手戏蜜汁尴尬。他们能做出各种匪夷所思的事情,但仍被编剧圆成是对的。尤其是海清扮演的女一号,盯着女主角的光环,恃爱行凶,却一再被原谅。她被塑造成一个时髦(这事儿咱们不聊,伤感情)、聪明、能干的女强人妈妈,唯一的缺点是略有点焦虑,然而那也完全是出于对孩子深深的爱。

那我们再看看是这么回事么?在对孩子的问题上,她遵循的是中国传统观念中“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理论,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她除了出钱出力,还可以教育孩子自私、说谎、讨好别人。在职场上,她是我们常见的那种强势bitch,看不出有多强的能力(她所在的区域业绩一直掉掉掉),善于经营和老板的关系,谄媚讨好无一不精,对下属吆五喝六,从买咖啡到复印私人物品一条龙服务。然而,别人走同样的上层路线,她不答应。她变成受害者。犯了错误说:怎么啦,是我打印私人文件把墨都用完了怎么着吧。受了不公平待遇说:你凭什么降我工资,你这么做有意思么?唉哟,她究竟是有多大能耐。我们这些每天一见了老板就匍匐在地化为一滩春水的人,还仍旧讨不到好呢,人家不排挤你,可排挤谁呢? 

我觉得从她在办公室的表现看,简直已经可以算是个坏人了。但更可怕的,还是她作为一个妻子和女人的表现。克扣零用钱、大嚷大叫、无事生非、来不来就让老公下跪这一套就不说了。不知道为什么,我国的文艺作品特别喜欢鼓吹这种令人作呕的夫妻相处方式,仿佛只有老婆能骑在老公脖子上自由自在地拉屎,婚姻生活才算幸福了,妇女地位才算是提高了。比这更可怕的是,在感情戏份里,她几乎被塑造成了一个典型的精神病患者。有两次出现了这样的情节,她用一些不可理喻的想法再跟黄磊吵架,连一贯跪在地上的黄磊都觉得她太匪夷所思了,一分钟不到,她立刻就神情投入地跟第三者说,这些事都是黄磊干的,她表示不理解。我看电视的时候可害怕了,心说完,这人患病了啊,特别严重的心理疾病,下一个情节肯定要去联系心理医生了,然而,并、没、有。 

我们当然不要求主角都得像美国队长一样伟光正,但是海清的这个形象,简直就是一个坏人啊。正常男人不仅不可能与她继续生活,而且应当负责任地把她扭送精神病院。当然你要搁美国,坏人当道也可以,经典的黑帮片塑造了多少亦正亦邪的犯罪分子啊。可问题我们不是在中国么,听说广电总局有规定,在我国上映的电影电视剧,不允许让坏人当第一主角,且不能在电视剧中表现出坏人有好下场。就因为这个规定,《无间道》改了结局,《八两金》加了字幕,还有无数的港片、美国片因为意识不良无法上映。

那么面对《小别离》这类价值观及其扭曲,人物设定这么邪恶的电视剧,广电总局都死到哪里去了呢?有种的你给小别离打一字幕“5年后朵朵妈因与同事争吵,被公司开除,后与朵朵爸离婚,精神恍惚,潦倒一生”,要不就请你放过无辜的香港警匪片好吗。

为了生存看美剧

以前常年不看国产电视连续剧,大意地以为都是无聊婆妈的生活里短,给电视剧的主力观众群——中老年家庭妇女们饭后解闷儿的,用不着有什么深刻的社会意义。前些日子为了垂涎高圆圆的美貌看了几眼《我们结婚吧》。第一感觉是:这其实是个恐怖片儿啊!貌美如她的大闺女,也不过就是30出头,因为没结婚没男友,不仅被各种极品社会男青年挑剔折辱,而且还无缘无故遭单位解雇。

而另外一部描写已婚生活的电视剧更恐怖,老婆甲因为做了人流,被老公休了后悔莫及;老婆乙过份执着于事业致使老公离家出走,哭抱老公大腿求饶保证马上生个孩子……我从惊恐中回过味儿来,这些醒世恒言式的剧情,不光是为了最大限度地讨好核心大妈观众群,更是一种简单粗暴的传统价值观输出:过30不结婚会被社会抛弃!结婚不赶紧生孩子会被老公抛弃!你别笑也许这种幼稚直白的逻辑真的会管用,就像麦太教育麦兜:有一个小朋友他不孝,后来他死了!

对铁肩担道义的国产电视剧肃然起敬之余,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现在微博上会有平均年龄十几岁的辣妈大赛;大学三年级的女生就被家里警告说“务必要在毕业前搞定老公人选”;二十出头的小姑娘放长假被娘亲说“不必回家看我好好留在北京找对象……”,生活压力大、工作繁忙、没有闲心闲钱谈恋爱,找到合适的人生伴侣确实不容易。但是新时代的年轻女性理应比二十年前更自信啊?有什么道理从小镇出来走遍世界做了金领见了世面之后会更惶恐?原来不仅仅是春节回家探亲的时候被七大姑八大姨烦的。如果主流文艺作品都是这种价值取向,长此以往不被吓尿才怪呢。

也不知道是广电总局下的红头文件啊,还是文艺工作者们齐齐开了会商量好的,反正我没看见过宣扬女性应该自尊自强闯荡世界追求爱情享受生活的国产电视剧。你再看看人家美剧,从底层卖汉堡的女招待一直到副总统夫人,没有一个抱着狗在家煲汤生孩子的,不仅事业上撑起半边天,满足自己的食欲性欲表现欲也一点不含糊,这才叫励志好吗?幸亏女白领们下班晚,几乎没时间在家吃饭,看黄金档国产惊悚电视剧的机会还不太多。所以不管有多少美剧被强行下架,我劝女孩子们,不光为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就是为了不把自己吓出病来, 也应该坚持追美剧。

电视剧中的吃

我不知道是不是每个男人都觉得人家的老婆好,但是我自己老觉得别人碗里的饭更好吃。小时候我家的伙食一直是挺好的,我妈的厨艺也很棒,但是令她气恼的是,我总是一到别人家吃饭食欲就特别好。不仅吃得多,而且还特别乖,不玩不闹专心致志地吃。喜得人家眉花眼笑的,即便那家的饭菜实际上从材料到烹饪都很差。

长大以后对饭菜有自己的口味和要求了,甚少上别人家吃饭。但是每次在电视上看到人吃饭,总是胃口大开。如果是那些专门讲述厨艺的电影,动辄搬出一些失传菜谱,名贵大菜,我倒没什么兴趣,或者富豪人家大排筵宴,什么“山中走兽云中燕,路里牛羊海底鲜,猴头燕窝鲨鱼翅,熊掌干贝鹿尾鲜”,也馋不到我,我就受不了电视剧里的主人公吃最普通的家常饭菜。无论中外食品我都毫无抵抗力,以致于越看越饿。真奇怪,我甚至知道那些东西不好吃,而且其中有些食物是我痛恨的,也许他们吃的太香了。

国产电视剧中让我看得最饿的是《我爱我家》,这部情景剧每集必有两场在餐桌上拍。一次是早点:永远是稀粥和油条,我还记得有一集他们家的保姆小张跟炸油条的谈恋爱,油条就变得像条腿那么粗,后来小张失恋了,油条骤然变得跟手指头一般粗细。晚饭是稀粥就馒头,菜也不过浅浅四小碟,看上去没什么油水,最奇怪的是他们家永远不吃米饭。我一看这个剧集就饥肠辘辘。

连看《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我都馋。他们家多穷啊,简直连一碟荤菜都没有,炒个土豆丝大家都抢着吃。

连贫困线以下的家庭伙食都让我羡慕,TVB的电视剧就更让人受不了了,广东人讲究吃,他们一表现阖家团聚,就琳琅满目摆上一桌子,大约总有一碟咕噜肉,广东师奶还特别勤快,每餐必煲一大钵汤,我恨不能先盛一碗。他们还一定会去海边烧烤,“烧鸡翼我钟意食”嘛,大拍档喝啤酒吃炒蚬。前两天在网上看到一个帖子说:香港电影电视中,社团揸fit人一商量事必去打边炉(吃火锅),是不是黑社会都喜欢吃火锅啊?笑得我半死。看《妙手人心I》的时候,那些医生律师们总要吃杯面做宵夜,引起我对即食面的浓厚兴趣。我还记得几个单身佬次次都赖在沙发上要阿苏永康饰演的阿娇哥去煮面,因为:“你手势好嘛!”简直受不了。

看外国电视剧也是一样的,《seinfield》里他们一伙人总去楼下一间简陋的小咖啡铺吃早点,我明明最恨面包咖啡这种东西,看他们吃三文治也会觉得饿。最离谱是看《sex and city》里有一集carrie在纽约的Magnolia Bakery,边拎住一件纸杯蛋糕吃边跟友人发花痴,我看得几欲馋死,天知道我最恨这种撒着糖霜的贫乏小蛋糕。后来在纽约,站在那家著名的店门口,明明有点饿也没兴趣买一个吃。

大概我总是这样的,老是羡慕别人好,别人生活中也有这么多龌龊的烦恼么?只有我和番薯才互相冷嘲热讽着过日子,别人夫妻都甜蜜蜜肉麻蒂克的干活。对很多人或事怀着叶公好龙式的感情,我以为我会喜欢,其实我不知道我真正需要的是什么。